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媒体关注 >
  • 新华日报:城门洞变身“空调房”

    近日,南京持续桑拿天,阴凉的城门洞成了市民纳凉的好去处。记者在西安门城门洞内看到,休息纳凉的市民快乐地跳着舞,外面骄阳似火,而城门洞却只有28℃左右,十分清凉,是天然的空调房。...

    发布日期:2020-08-10 11:00:00
  • 南京日报:城墙+微更新,姚坊门再添新景观

    继5月底秦淮区高桥门节点花海观郭初步完工后,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又一示范工程即将迎来节点,记者16日从姚坊门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了解到,风光带绿廊新尧新城段古韵流芳节点完成硬质景观工程,预计8月份可呈现全新效果。 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为市建委推动的环城风光带工程,项目全长50.5公里。其中明外郭即明城墙外城,从燕子矶观音门至宁...

    发布日期:2020-07-17 10:58:00
  • 新华日报:在文化遗产中寻觅古人“治水智慧”

    入夏以来,江南的雨水来得格外凶猛,全国数百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多地山洪地质灾害频发。有报道称,地处南方的江西省抗洪形势严峻,但在古城赣州,修建于北宋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依然在发挥有效的作用。千年以来,中国古人在规划城市、修造桥梁、兴建各种公共建筑时,就充分考虑到防洪排涝的功能。在江苏各地的文化遗产中,同样能够寻觅到类似于福寿沟的古...

    发布日期:2020-07-17 10:58:00
  • 金陵晚报:"造水关涵闸、修苏堤、颁布法令…… 看古人的防汛智慧"

    梅雨季,防汛成为重中之重。受地域面积和地形地势的影响,中国河流众多。从古代开始,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一直想方设法治理水患,并且积累了大量的治水和防汛抗洪经验:为了治理水患、改善城市供水,苏轼先后在三处任职城市修建苏堤,合理运用堵与疏治理手段; 为了从制度上保障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金代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规;而在今南京城里,更是有...

    发布日期:2020-07-15 10:56:00
  • 现代快报:八一医院翻新围墙发现大量明城砖 记者实地探访,目前这些城砖已

    ...

    发布日期:2020-06-30 10:55:00
  • 金陵晚报:南京城墙砖的制造责任人

    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者,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南京明城墙,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依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廿六年(1393),历时28年。筑城时,曾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总共28万民工,制作了大约3.5亿块城砖,终于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其历史价值、观赏...

    发布日期:2020-06-29 10:53:00
  • 金陵晚报:"留存珍贵历史,他带着学生“搬砖” 5个多月来,完成了万余块城

    、 云锁高峰水自流,旷世城垣六百年,这是金陵科技学院古典文献专业副教授葛怀东发在朋友圈的一条最新状态。5个多月来,他和教研室的同事一直带着学生进行万余块南京城砖的清理、拓印,留存珍贵的历史。葛怀东的另一个身份是金陵科技学院和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合作的南京城墙砖项目校方负责人。 南京明城墙的巨量城砖,当时由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五个省...

    发布日期:2020-06-17 10:51:00
  • 南京日报:"南京城墙即将夜间开放,南京城墙博物馆明年亮相 明城墙:文化

    600多年前,南京明城墙是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而现在,它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的民城墙。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作为世界现存最长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阅尽600多年风雨沧桑的明城墙,见证了南京发展变迁的足迹和历史记忆。 近年来,南京通过对明城墙创新性的保护研究、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0-06-12 10:47:00
  • 现代快报:赏一墙绿色,享一阵清凉 南京汉中门城墙上的爬山虎成靓丽风景线

    ...

    发布日期:2020-06-03 10:46:00
  • 现代快报:"八个春秋,12万张照片 她用镜头记录明城墙下的故事"

    ...

    发布日期:2020-05-31 10:44:00
栏目导航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