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媒体关注 >

中国社会报:“颗粒归仓”助50余万块城砖“回家”

时间:2024-12-18 19:05来源:南京城墙网 作者:南京城墙01

王  珊   邹  洁   马  彦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历经600余年沧桑岁月,仍屹立于金陵之地,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切实加强南京城墙保护传承工作,助力南京城墙实现成功“申遗”之愿,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于2016年联合发起“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项目,汇聚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力量,兴起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潮。“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项目荣获第六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几百年来,南京明城墙因自然、人为等因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不少城砖损坏或散落在外。这些城砖一部分被当作建筑垃圾填埋,一部分被用于房屋改建,一些品相好、铭文清晰的城砖则进入了收藏市场。20世纪80年代,南京市政府致力于回收散落在城市各地的城砖,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世纪90年代,南京市政府开展了“爱古都南京,修复南京城墙”活动,全市1万多人参加义务劳动,回收城砖10万多块。2016年,基金会成立,促进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与传播,让更多人参与南京城墙保护事业。

2016年11月,基金会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正式启动“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项目,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散落明城砖的线索。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收到有效线索百余条,回收城砖50余万块。回收的散落城砖被统一放置在专用仓库内保护。

助力城墙保护修缮

“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项目旨在让散落的城砖“回家”,即回归南京城墙本体。在收到市民提供的城砖回收线索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勘察。确定是城砖并具备回收条件的,工作人员采用专业设备,将城砖运送至专用仓库。

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的规定,回收的城砖主要用于南京城墙日常维护保养、城墙本体修复、抢险及加固工程等,切实保障南京城墙保护修缮工作的可持续性。

南京城墙城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记载着城砖产地、烧造年份、建造官员、烧制工匠等丰富信息的铭文,将中国古代“物勒工名”责任制推向巅峰。丰富的城砖铭文对研究明代初年的政治体制、赋役制度、经济状况、民众生活、造砖技术、文字书法以及南京明代城墙建造具有重要价值。基金会与高校合作开展了“南京城墙库房砖文信息采集”项目,对回收的城砖进行整理、清洗、测量,以及铭文、尺寸等信息采集工作。

为充分发挥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基金会以多个博物馆为展示空间,通过精彩纷呈的城砖文化展览,向公众传播南京城墙和城砖深厚的文化遗产价值。2020年年初,用于展示“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项目成果和南京城墙城砖文化内涵的公共文化展示空间——“砖集馆”正式开放。该馆由基金会与爱心企业共建,自开馆以来,举办城砖文化展览、学术沙龙、研学等数十次,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南京城砖从散落到回归的历史印记和深厚文化内涵。此外,由散落城砖组成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城砖阵列展墙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打卡。

除展览展示外,基金会还发起了“南京城墙守护人”活动,寻找与城砖铭文上刻写责任人姓名相同的市民担任城砖特别“守护人”,以号召更多市民参与城砖回收工作,让城砖从制造到保护的责任跨越时空传承至今。

在回收城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一些城砖被用于建造公共或民用建筑。这些城砖虽无法回收,但持续发挥了建筑功能,承担起了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继续为南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力量。为“拾起”散落在金陵城的城砖记忆,基金会拍摄了《砖迹》系列专题纪录片,让明城砖通过新的方式,见证南京城的发展与变迁。

全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项目是慈善事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次成功创新。活动从助力散落城砖回归、推进城墙保护修缮,逐渐构建起文物保护工作全民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良好机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公益项目。
(责任编辑:南京城墙01)
------分隔线----------------------------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