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媒体关注 >

金陵晚报:"你是不是打算双十一“剁完手”继续奋力“搬砖”? 来认识一下 650年前这群真·搬砖人"

时间:2020-11-04 11:28来源:南京城墙网 作者:管理员
双十一的大幕已经拉开,许多人一边说着要“剁手”一边忍不住买买买。你是不是买完看着账单,更加下定决心要奋力“搬砖”?你的“搬砖”可能是办公桌前努力码字,而在650年前的南京,有一群人,是真的在工地烧砖、搬砖。今天,就让记者带着你认识一下“真·搬砖人”。
 
  他们是谁?
 
  以百万计的“搬砖人”
  建造了首都城墙
 
  650年前这群“搬砖人”是谁?是建造大明首都(今南京)城墙的人。
  公元1366年,朱元璋下令修筑大明首都城墙,历时28年基本建成。首都城墙由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是世界上现存体量最大、结构最完整的都城城墙,也是现今南京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名片。
  这座气势恢宏的高大城墙,是由一块块城砖垒砌而成的,建造耗费城砖上亿块。建成长度为35.267公里。其中,保留至今的城墙长达25.1公里。
  大明首都城墙的营建,采用了多种征役形式,大致分为吏役、军役、丁役、匠役及罪役等。当时在首都参与城墙建造的总人数虽不见文献记载,但明代邹缉称永乐年间营建北京,“而明以百万之众,终岁在官供役。”近人也提出“直接参与建造南京城墙的人数,达到百万余众之上”。
  记者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了解到,军役是参与大明首都城墙建造的主要劳力之一,参与建城的人数至少在20万人以上。而丁役,又称民役、户役,是朝廷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向百姓征派的一种徭役。大规模起用丁役参与首都城墙等都城营建项目是自洪武二年(1369)开始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专家告诉记者,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大规模征派有两次,一次是洪武三年(1370),即“新城”营建的后期,向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区域)应天(今南京)等18府、州和江西九江、上饶、南康3府,征调“均工夫”赴京(今南京)服役;另一次是洪武八年(1375),征派直隶、江西合计30个府州的“均工夫”,参加洪武六年开始的京城“修筑”(加高增厚)等项工程。
 
  他们住哪?
 
  就近“搬砖”
  城墙边搭营房当住所
 
  现代的你,是不是怕上班迟到,想住在靠近工作地点的地方?巧了,古人也是这样想的。城墙“搬砖人”大多就住在城墙工地旁边。他们生活过的痕迹,至今可以在南京城里被发现。可能你逛过的热门景区,就曾是他们的“家”。
  秦淮区的老门东是很多市民和游客的打卡地,但你注意过吗,老门东有三条与明城墙并行的、东西走向的巷子,分别是:边营、中营和三条营。600多年前,这里就是城墙“打工人”的住所。明初朱元璋从全国多个地方抽调来军役和丁役建造城墙,为解决这些人员的吃、住问题,就紧靠城墙工地,建成了东西向的三座营房。边营南倚城墙,东起老虎头,西至上江考棚,连接新民坊,全长约600米。因营房紧靠城墙边,故名边营。中营南与边营平行,北与三条营平行,全长约300米,顾名思义,因夹在中间,得了此名。三条营全长约600米,因为是第三座营房,故名三条营。到了清代,三条营曾经住过不少名人,比如巨富“蒋百万”,比如清朝著名文学家李渔等等。
 
  他们叫啥?
 
  城砖上铭刻
  铭文记载“搬砖人”
  的付出
 
  虽然我们无法亲眼得见这些600多年前的“真·搬砖人”是如何辛劳工作的,虽然他们的经历大多数遗失在滚滚的历史烟尘中了,所幸城砖铭文上铭刻下了部分造砖人的名字,让后人得以知晓他们的存在。
  明初建造城墙时,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将来追查有据,朱元璋命令官员在城砖两侧留下铭文,标明城砖的产地名称以及参与烧砖的各级官员、工匠的姓名信息。城砖的铭文常见的格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砖文分别摹刻在城砖两侧,一侧记录城砖烧制产地府、州、县地名和府级提调官、司吏、县级提调官、司吏人名信息;一侧记录总甲、甲首、小甲、窑匠、造砖人夫等人名信息。另一种是砖文全部集中于城砖一侧,记录产地、提调官、司吏、总甲、甲首、小甲、窑匠、造砖人夫等地名、人名信息。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隔线----------------------------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