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出的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和鎏金团花银碢(tuó)轴,是唐僖宗李儇使用过的茶具。两件文物均刻画有“五哥”字样,唐僖宗为唐懿宗第五个儿子,在册封皇太子前,宗室内都以“五哥”称呼他,这组器物是他未即位前就使用的茶具,非常珍贵。 这套构思精妙、巧夺天工的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古代茶具,质地高贵,以金银制品为主,堪称中国古代“顶级奢侈品”。李梅介绍,这套宫廷茶具等把陆羽《茶经》上的茶器器物化,真实还原了唐代人煎茶、煮茶的饮茶之风。 不同于后世的冲泡品茗,中晚唐时期,茶叶一般被预先制作成茶饼。唐人饮茶时先将茶饼取出,放在焙茶器中烘烤,以祛除茶饼中的湿气。等到冷却后将茶饼敲碎,这时候就要用到茶碾子了。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和鎏金团花银碢轴,就是配套使用的碾茶器。李梅介绍道,“碾碎之后就是茶罗子出场,用来将碾磨后的茶叶筛成‘细米’状备用。” 唐代人饮茶,已有“三沸”之说。煮茶环节中,釜中水烧至出现“鱼目”般气泡时,即为一沸;二沸时,舀出一瓢水贮放,再用竹筴从沸水漩涡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烧水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水暂时止沸,以“育其华”。此后分茶,趁热连饮。仅煮茶过程中,唐代人用到的茶具有风炉、火箸、盐台等16种之多。 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繁于宋”。唐代,随着朝廷“茶政”引领、陆羽《茶经》的问世,茶渐成“国饮”。至宋代时,中国茶文化进入繁盛期,文人群体中有了专业品茶社团,民间盛行斗茶之风。此后,茶文化通过文学、艺术等多种途径,深刻融进我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茶逐渐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为国人“开门七件事”。 肆 “最潮”时尚单品暗藏玄机 唐代“黑科技”领先世界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古人用香由来已久,不仅在室内熏香,还随身佩戴香囊。在此次展览中,外形精美、设计奇巧的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是“明星”展品之一,它体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意趣,也是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代表。 这件香囊直径12.8厘米,链长24.5厘米,重547克,是国内唐代香囊存品中最大的一枚。整件香囊钣金成型,部分纹饰鎏金。香囊为镂空球体,上下球体均饰五朵双蛾纹团花,冠饰四蛾纹团花。球底饰折枝团花,通体为镂空的阔叶纹样,链下端有莲蕾饰物。球冠有圆纽,上接U形结构长链,链端套有环钩,堪称唐代“最潮”时尚单品。 香囊内部结构十分精巧,下半球体内有两个同心圆组成的持平环,将盛放香料的香盂铆接于其中,以相互垂直的活轴相连,并将外环与球壁铆接在一起。这样的话,香盂就可以始终保持平衡状态——无论香囊如何转动,香灰都不会洒出来,“黑科技”含量十足。 “香囊暗藏的这种持平装置完全符合近现代航空、航海所用导航仪器陀螺仪的原理。它的出土表明了早在9世纪之前,我们就已经掌握并实践了这种技术,而欧洲直到17至18世纪才掌握。”李梅说。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香具及香料,是迄今我国唐代考古史上数量最多、种类最繁、等级最高的香具集群性重大发现。此次展览中,除了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还有鎏金银龟盒、素面银香匙、鎏金双鸿纹海棠形银盒、鎏金卷荷圈足银羹碗子等不少熏香用具。
(责任编辑:南京城墙01) |
【文化中国行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金凤 想感受旷古...
祭拜者雕像 5月17日,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特展...
本报讯(记者邢虹)5月8日晚,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第五...
本报讯(记者邢虹朱彦)4月27日一早,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笆斗西...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 你知道吗?这个月是南京城墙...
□ 本报记者 顾星欣 杨民仆 于锋 高利平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