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金 凤 想感受旷古烁今的城墙古韵,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个不错的去处。你可以驻足多媒体沉浸式影院,身临其境地穿行于明朝首都南京的老街弄巷;也可以站立在四重城垣沙盘旁,跟随多媒体立屏和投影,体味明初南京四重城垣环套的宏大城市格局。 始建于公元1366年的南京城墙,如今被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数据采集、三维建模技术等数字技术,生成数字档案,将其“DNA”信息永远留存。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650多岁的南京城墙,正借助数字技术“延年益寿”。科技日报记者6月21日采访了解到,如今,20多公里城墙上分布着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可实时捕捉城墙实体的毫厘变化。 城墙“一张图”上文物信息一目了然 南京城墙全线最高、最低点在哪里,最宽、最窄处位于哪一段,城墙上有哪些病害、铭文,如今都可以在南京城墙数据资源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城墙数据平台”)找到答案。 “你看,城墙的矢量底图、遥感影像、历代城门汇总图层等各种数据都可以在这里查询。”南京城墙博物馆副馆长金连玉一边敲击电脑鼠标,一边向记者介绍城墙数据平台。 金连玉说,为了摸清城墙“家底”,自2017年起,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先后启动南京城墙砖文数据库、南京明故宫大遗址文物数据信息采集,以及被称为南京城墙“一张图”的城墙数据平台等数字化项目。 “对于城墙文物的现状信息,主要通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以及三维建模技术进行采集。”金连玉说,借助数字技术,管理中心为明故宫大遗址、南京城墙建立了最早最完整的全维度数字化文物档案。 记者在城墙数据平台界面看到,不仅文物遗产信息一目了然,平台还能进行城墙缓冲区分析、模型剖面分析、淹没分析。 “比如淹没分析,可以分析当水位涨到一定高度,城墙将被淹没到什么程度;另外,文化遗产保护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建筑物建到多高才不会对城墙造成影响,都可以在平台里模拟出来。”金连玉说。 1575个监测点为城墙实时“体检” 如何让650多岁的南京城墙“延年益寿”,也是当下城墙保护者的历史使命。 跟随南京城墙监测预警中心数据采集专员田野,步行至南京中华门城堡旁的赤石矶登城口,记者看见一条长约5米的细长管线从城墙顶部紧贴着城砖垂落下来,其旁还有一根细细的金属管,附着在相邻的两块城砖上。
“这就是多维度变形监测计和测缝计。它们每隔几个小时就会将城墙的位移、温度等数据传回后台,如果有异常,系统会提示巡查人员到现场实地踏勘排除隐患。”田野说。
(责任编辑:南京城墙01) |
【文化中国行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金凤 想感受旷古...
祭拜者雕像 5月17日,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特展...
本报讯(记者邢虹)5月8日晚,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第五...
本报讯(记者邢虹朱彦)4月27日一早,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笆斗西...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 你知道吗?这个月是南京城墙...
□ 本报记者 顾星欣 杨民仆 于锋 高利平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