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心城:南京城墙记忆》新书发布会在中华门瓮城内举行。 为保存南京城墙珍贵记忆,搭建城墙记忆资源平台,2017年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发起,并联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共同启动了“南京城墙记忆”口述史采访项目。自2017年11月30日“南京城墙记忆”首位受访者梁白泉先生接受采访,到2019年12月5日完成最后一位采访对象曹敦沐先生的访谈,“南京城墙记忆”采访组在两年多的时间中,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共计采访了101位受访者(含群体),积累了超过80小时的采访视频,采集了大量的视频、音频、照片资料,整理口述采访文稿共计58万余字。在本次101位采访者中选取了79位个人(含群体),将他们的城墙记忆集结成《心城:南京城墙记忆》一书出版,旨在将本次采访成果更好地回馈公众,扩大南京城墙记忆影响,切实推动公众对于南京城墙的保护与关注。 《心城:南京城墙记忆》首次采用口述史学的新型资源收集方法,通过面对面访谈,深度挖掘、提取、保存与南京城墙有关的珍贵个人记忆资源。采访对象既包括国内外知名文化遗产学者、考古专家、作家、文艺界明星,也包括生活在南京城墙周围,保存珍贵城墙记忆的老南京人、新南京人,采访内容涵盖了南京城墙修缮保护历程、规划与申遗工作、南京民俗、个人生活记忆等多方面,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珍贵记忆资源体系。扫描书中二维码,可以直接观看精心剪辑的访谈视频。
同题展览《有座城:记忆中的南京城墙》也于当日在中华门瓮城展厅开展。
与书籍以受访者年龄进行编排不同的是,展览以城门为线索,精选了20多位讲述者对城墙的记忆,用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展现于展厅。讲述者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但无一例外地于生活记忆中离不开南京城墙的“陪伴”。
1948年出生的郑和第十九世裔孙郑自海就对小时候夏天划在水西门外河上的瓜船印象深刻。说是瓜船,是因为整船装的都是瓜。
“水性好的人上去手一挥,香瓜、西瓜就掉到水里了,然后我们就跟着过去看谁能拿到。”他记得,那时候码头非常热闹,“过去叫南船北马,水上运输很发达,从南京的下关一直到中华门,秦淮河的城门前都是(船)排队的。”
同样是水西门,南京白局非遗传承人徐春华的记忆则跟“玩”分不开。“正月十六爬城头,爬完城头紧接着清明前后到城墙上放风筝;到了秋天,就在城墙根前挖蛐蛐、逮蛐蛐。”
她还特别提到了城门对她独特的“天气预报”作用。上下班路上要经过水西门,如果天阴,“我就走过城墙的时候摸摸城墙,城砖冒水、是湿的,那明天就要下雨,得带雨伞。”她说,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经验,每次都对。
听他们讲述专属于他们的城墙记忆,仿佛穿梭了岁月、跨越近一个世纪,走进了这段由人的记忆编织起来的鲜活往事,这是一个关于守护和传承的故事——人们在城墙边生活,从城门中穿行,孩子们在城墙下玩耍,年轻人走进这座城墙求学,经商者在护城河边来来往往……
这些城墙记忆是否唤起了你的记忆、引发了你的共鸣?走出展厅,或许你会回想起更多有关南京城墙的记忆、发现更多发生在城墙下的故事。
读完书、观毕展,你会深深被城墙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深深触动——有些人的故乡有城墙,有些人常年生活在城墙周围,有些人出游访学的地方也有城墙。他们的脑海中保存的珍贵城墙记忆,是藏在心底的乡愁和回忆,是遗产地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自身理解,是逐渐增强的保护意识,彰显出人与文化遗产之间的积极互动。他们既是文化遗产的受众,也是生活在遗产周边、切身感受到文化遗产发展变化的群体,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南京城墙遗产价值的重要传播者。
(责任编辑:管理员) |
近期,南京城墙博物馆试开放之际,城墙中心的两部学术书刊成...
9月17日,《心城:南京城墙记忆》新书发布会在中华门瓮城内举...
明代金陵四十景中的《长干春游》图,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南京后...
南京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体量最大、包含地域最广、保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