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媒体关注 >

新华日报:精细化保护利用文化遗产—— 650岁南京城墙正青春

时间:2024-08-24 18:38来源:南京城墙网 作者:南京城墙01


□ 本报记者 徐宁 通讯员 肖发华


频频出圈的“网红”南京明城墙,最近又整新活——继南京城墙博物馆推出首个AR实景剧本游“探险游侠之我在古代搞建设”后,又在刚刚过去的七夕举办“‘金陵城韵’南京城墙音乐荟”,邀请市民游客共赴一场浪漫又City的音乐派对。


时光荏苒,城墙斑驳,有着650多年历史的南京城墙,不仅没有颓然衰败,反而成为南京重要文化地标,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精细化监测保护、多元展览展示和亲民近民的利用思路,让这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成为现代都市中生生不息的文脉所在。


缜密监测,“保护第一”是原则


入秋后,南京高温天气不减,突发暴雨增多,古老的明城墙“身体”状况如何?


跟随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处主任王天文,记者来到中华门一处城墙下。他指着横“钉”在城墙上、长约一尺的“铁棒”介绍,“这是裂缝仪,用于监测城墙裂隙变化,数据通过5G网络自动传输到监测预警平台上。”25.1公里长的城墙,全线安装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1575个点位,对城墙本体位移、膨胀、沉降、裂缝等方面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并分析。


南京城墙博物馆地下二层有一块铺满整墙的大屏。“这就是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集监测与基础数据的采集、审核与管理、动态监测与预警、数据分析与评估、工作监管与业务管理于一体。有了它,明城墙的‘身体’状况尽在掌握。”王天文说。


数字技术还帮助南京城墙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介绍,2022年南京城墙搭建完成“南京城墙一张图”文物资源管理平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数字技术,对城墙本体与周边环境进行测绘、扫描、建档、建库,实现全维度文物数据信息采集。南京城墙的矢量底图、遥感影像、360度全景数据,以及南京城墙分段示意图、历代城门汇总图层等数据,在该平台上一目了然。这种新型档案保存方式和管理方式,也为国内外同类型文化遗产地提供文物精细化管理的模板。


同时,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实行文保部门、区域管理部门和第三方物业协同的“三级巡查”制度,确保人工巡查覆盖到监测设备不能覆盖的角落。王天文每个月都要沿着城墙走几圈,雨季走得更多,“10年下来至少走了5000公里”。

(责任编辑:南京城墙01)
------分隔线----------------------------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