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媒体关注 >

金陵晚报:"传统民俗“活”在当下! 正月十六爬不了城头 宅家锻炼效果也杠杠的"

时间:2020-02-10 09:47来源:南京城墙网 作者:管理员
正月十六爬城头”。对南京人来说,完成了这一项,才算正式为农历春节画上句号。
  “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是南京独特的传统民俗,为了防控疫情,今年的正月十六,不出门,不能去爬城头,但宅在家里,也一样可以达到“走百病”的美好祈愿。民俗专家说了,“正月十六爬城头”的本质与当代健身价值是契合的,居家锻炼不比“爬城头”效果差。
 
  明朝初建,南京人就开始“爬城头”了
 
  南京城墙,建于明朝,“爬城头”这民俗得从有了城墙算起。
  据《鼓楼风俗》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便开始修筑城墙,但城墙作为军事设施是不许老百姓随意靠近的,这引发了民怨。朱元璋得知后,就传旨,每年正月十六“准百姓走城头”。于是此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历经明清两代,南京人走城头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了。不少古籍文献均有所记载。清代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写道:“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为尤盛。”清末著名教育家程先甲写的《金陵赋注》中,对“走城头”更有详尽描述:“今则此风唯聚宝门为盛,但有箫鼓而无爆竹。兼有陈洋画之游人观者。”
  通过这两段记载,我们发现,老南京人正月十六这天,选择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座城门作为登城处。聚宝门也就是今天的中华门。人们登上城头,举目远眺,城内的街巷房舍和城外的河湖山岭历历在目,美不胜收。
 
  从“走三桥”到“爬城头”,都追求“免疫”和“却病”
 
  纵观全国各地,正月十六这天都留下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南京有“正月十六爬城头”,安徽全椒有“正月十六走太平”,四川广汉有“正月十六游百病”,山东泰安有“正月十六去爬桥”,河北沧州有“正月十六遛百病”……虽然叫法不同,但核心都是对健康的祈愿。
  南京民俗专家陶思炎告诉记者,南京“正月十六爬城头”这个习俗是从乡村妇女元宵节“走三桥”演变而来。朱元璋定都南京,大量地把安徽、浙江等周边地区农民调入城,他们带来了乡村民俗——走三桥。即妇女们正月十五之夜通宵走桥,在走桥的途中,她们往往把家中旧的熬药瓦罐带出来,并摔碎在路上,以祈来年健康不需吃药。这一民俗在明代传入南京之后,演变为第二日早晨丈夫带着妻子、儿女爬城墙“走百病”的民俗。
  “爬城头与走三桥相比,民俗功能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却病’的功能没有变。”陶思炎说,爬城头,目的也是为了追求“免疫”和“却病”。《金陵琐志·炳烛里谈》记载:“正月十六,以棘刺穿玉黍作假花,执以上城,谓之‘走百病’。”《金陵岁时记·走百病》记载:“正月十六登城,谓之‘踏太平’,亦云‘走百病’。”《岁华忆语》 鸡杂:“十六日……曰‘走百病’,谓能免疫。”
 
  “爬城头”与当代健身价值观契合
 
  “正月十六爬城头走百病”是我国民俗活动的一个“活化石”,也是体现中华民俗活动和体育文化价值的“微舞台”。
  在陶思炎看来,“爬城头”的本义是通过健身走、登高以达到祛百病的目的,这一习俗是与当代健身价值观相契合的。如今,南京城墙有25.1公里,即便不能徒步走完全程,但走上几公里,也会起到健身效果。加上近年来,南京城墙多次举办“三十六丈城墙跑”“明城墙万人健身步行”“城墙马拉松”等体育活动,使得南京人健身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健身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们心中,反促使更多人加入“爬城头”活动中去,带动和激发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
  还记得,在2019年的“正月十六爬城头、我们都是追梦人——南京城墙主题新民俗活动”中,南京民俗专家薛冰告诉记者:“过完元宵节,出来到城墙上走一走,在健身锻炼的同时又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能起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隔线----------------------------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