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是文明延续的重要证物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十多年来,您带领团队针对中国古代城墙特别是明清城墙,进行了专题调研。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贺云翱:近年来,我们对中国现存的城墙,特别是明清城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从南京、西安、荆州、兴城,到襄阳、临海、寿县、凤城,再到正定、开封、肇庆、长汀、宣化,以及凤阳、歙县等,调查研究的范围和视野不断扩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国历史上建造的全部城墙成千上万,但是保留至今比较完整且继续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空间一部分的,只有不到20座,也就是说,90%以上的城墙都随着古代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以及近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被拆毁。现存的一部分城墙,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城市文明特征,以及中国城市文明五千年延续的重要证物、载体和见证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现在我们关注古代城墙并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保护等工作,目的何在? 贺云翱:调查研究工作不仅针对城墙本体展开,更要提炼遗产本身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的突出价值,以及其对人类的贡献和意义。这就迫使我们从更宽广的角度认识中国城墙——把中国的明清城墙放到中国的城墙体系下,放到东亚、世界城墙体系下,在比较的视野下发现、提炼中国城墙的价值。 中国城墙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世界文明比较视野下,如何证明东亚文明、中国文明、中国的城市文明?城墙是一种重要的证物,它的意义和价值是世界性的。 城墙对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城市、中国古代城市人地关系的建构、中国古代的规划思想的证明意义是非凡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我们现在要认识、传承、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古代城市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的有机共生。如果现有的城墙再遭到损毁和破坏,那么中国五千年的城市文明将很难再得到体现和证明。 古代城市文明关键要素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撰文论述城墙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提出在城市规划意义上,“城墙并不是简单的一道墙体,而是城市的核心要素”。在您看来,这种核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贺云翱: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中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空间布局、建筑功能布局以及人地关系观念的载体、标志和证明。 城墙是构成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要素。在中国传统观念上,城墙包围起来形成的空间叫城市。在中国城墙和城市语义下,从中国古代城市总体结构看,没有城墙就不是真正的城市。当然,也有些城市没有城墙,但多为孤例。早在夏商时期,城市没有城墙是偶然的,有城墙则是必然的,至少其宫殿区有城墙围合起来;春秋战国之后,更是举国筑城,到处都是城墙,一直到明清时代。 中国文明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是带城墙的城市。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中国文明诞生的关键节点,没有成熟的文字,没有金属工具,但有了城墙、城市,有了城市就有了政治中心,有了统治集团和国家,而国家是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城墙是城市的核心要素,而城市可以说是中国文明诞生时期的唯一要素,这样一来,城墙就成为中国文明诞生的核心要素。 城墙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城墙在空间上规定了城市的规模和礼制等级;城墙通过城门连通城内外道路、构建起城市“骨架”;城墙内以南尊北卑为原则构建中轴线布置政府机构、礼仪设施;北方和南方城墙不同,分别体现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建城理念,呈现出中国北方和南方不同的自然禀赋,是不同文化追求、文化塑造能力的标志物;以城墙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现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规划思想。 申遗过程很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工作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