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媒体关注 >

金陵晚报:明故宫遗址展览馆建成开放 再现大明皇宫历史的 波澜壮阔

时间:2021-07-23 11:26来源:南京城墙网 作者:管理员
南京明故宫自1366年始建以来已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其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前,明故宫遗址展览馆建成开放,通过独特的展陈方式让这座曾经象征中国封建皇权统治核心的皇家宫殿,述说着那些恢弘悲壮的故事,唱诵着南京城的古都诗篇。
  那么,展览馆在讲述古都南京最耀眼的地标和文化名片之一——明故宫的前世今生时究竟有哪些亮点呢?
 
  观一馆而知一城
  观一城而知天下
 
  上午9点不到,天气已非常炎热,明故宫遗址公园南侧人群络绎不绝,他们在排队等候进场参观。经过室内布展及外立面出新,展览馆虽然总体展示面积达到366平方米,并分为上下两层展示空间,但出于疫情防控和观展效果需要,场馆最大承载量为30人,参观人员刷身份证即可入馆免费参观。人群中更有不少学生,听他们交流说话,发现竟然都是从外地而来,其中不乏来自东北、广东的游客。
  观一馆而知一城,观一城而知天下。走进明故宫遗址展览馆,记者发现展览从“巍峨宫阙”“帝都时代”“南都之后”三个主题板块,展示明故宫的历史与现在。第一层属于“看得见的空间”,这是空间上的古今对话,展陈形式以明代故宫艺术模型、多媒体沙盘为核心展项,全景再现明代皇宫作为天子宫阙的建筑面貌,再现大明宫廷天下至尊的雄姿。第二层属于“看不见的时间”,展陈形式以明初发生在皇宫内的登基、理政、殿试、封藩、修典、外交等故事,结合史诗壮丽的图文描绘,共同呈现出明初大明皇宫历史的波澜壮阔。
  “大明开国,定鼎金陵;恢弘万千,吞吐天地;皇城磅礴,四海威仪。”恢弘大气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解说……无一不彰显着这座曾经象征中国封建皇权统治核心皇家宫殿的辉煌。明故宫遗址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展览馆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围绕大明天下,凝聚数百年岁月的精髓底蕴,以高度象征性、史诗性、浪漫性的皇家设计情境表达,通过精致优雅的设计语言进行细腻描绘与表现,从而体现出明故宫的深沉厚重、博大深远,并由此呈现出大明宫廷的威严肃穆和风云变幻的历史长卷。
 
  历史文献考古实证
  让展览扎实可考
 
  展览内容扎实可考,让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明故宫由皇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其布局严谨,宫阙相望,集历代宫廷建筑之大成,并开一代新制,成为以后营建明北京紫禁城的范本。关于明故宫的建造过程,民间一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说法,展览中即对此内容进行了充分展示。为了让观众对所列历史有更深切的认识,相关文献也被呈现出来了,比如据《明太祖实录》卷21指出“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图版《京城山川图》,即明《洪武京城图志》,则交代了南京特殊的地形,“由于地处丘陵地带,平地难寻,老城区是历朝建都的旧址……加之老城区旧房拆迁困难等原因”。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命令刘基在城东钟山的“龙头”前寻得风水宝地,填燕雀湖,建起新宫。这正是当时的燕雀湖(现前湖)的位置,为此,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建造皇宫,明故宫也因此成为中国都城史上唯一一个填湖建宫的遗址实例。
  2012年,考古人员在各条探沟内均发现了青灰色的淤泥层,经过对各探沟内夯土层的局部解剖,午朝门公园和明故宫遗址公园内均发现有青灰色的淤泥层。这些淤泥层位于明故宫建筑遗址的夯土层下方,距离地表深度近5米,土层内多为青灰色的淤泥,与上部夯筑坚实、质地紧密的夯土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专家表示,这些淤泥应该是当年填埋燕雀湖时留下的原始堆积,这为印证“填燕雀建皇宫”的文献记载提供了考古实证。
  尽管明故宫遗址所留文物不多,但展览仍进行了科学的考证与复原,比如对午门、东华门的复原模型。说到朱元璋在建设明故宫时的创新之举,展览交代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三次演变,并展陈出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的相关考证: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一宫”“两进”“三殿”三个时期。“一宫”即只有一进的宫殿院落,流行于西周以前;“两进”即包含前朝与后寝的宫殿建筑,西周时出现,一直沿用至唐代;“三殿”即在中轴线上建设三组宫殿,分别供大朝、常朝、日朝使用,唐高宗时期出现。朱元璋在建设明故宫时力主恢复汉制,在三殿基础上加以创新。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隔线----------------------------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