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媒体关注 >

南京日报:南京城墙细描“十四五”发展规划 擘画古今交融的历史人文图卷

时间:2021-09-10 11:17来源:南京城墙网 作者:管理员
 
南京城墙历经百年沧桑,是南京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如今,南京正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致力于打造新老并进协调美、锐意创新活力美、古今交融人文美、绿色宜居生态美、开放包容气度美、安定文明和谐美的“六美”南京,建设“美丽可品味、空间可融入、历史可阅读、温度可感知、安宁可依托”的美丽古都。
  继往开来,随着《南京城墙保护发展事业“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南京城墙未来将从全面保护、合理利用、机制创新、永续传承等方面被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的历史文化旅游名片。
 
  独特价值
 
  构建南京文化地标
 
  南京城墙是中国明代都城城墙,始建于1366年,是现存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都城城墙,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城垣”。
 
  广义的南京城墙,是由宫城、皇城、京城及外郭城四重城垣构成的城防体系,而今狭义上的南京城墙特指第三重京城城墙。建成后的京城城墙长达35.267公里,设有13座城门,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砖石构造的都城城墙。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此后城墙陆续有局部维修。清代,南京城墙皇城区被改造为驻防城(俗称“满城”),京城城墙因战火和缺少维修资金,损坏程度加深。清代晚期,因城市防御和交通需要增筑瓮城1座,新开城门3座。民国时期,南京城墙开筑城门8座,改筑城门3座,城门改名7座。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进攻南京城时对城墙造成了严重破坏,中华门上的木结构城楼完全毁于战火。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南京城墙被陆续拆除了11.5公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先后成立了一系列常设城墙专业保护机构,开始对南京城墙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南京城墙和护城河4/5的地段得到了有效保护、维修和展示,少部分被拆毁的城墙基础也以遗址形式得到保护。
 
  南京城墙作为南京特有的形象标识和文化地标,在美丽古都的建设中具有独特的遗产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是目前南京市唯一牵头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南京城墙作为首批列入“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城市城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南京城墙充分利用南京“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蟠虎踞”的名城山水形胜,顺山川河流之势修建,构建出“山水城林”的独特城市文脉,是助力南京成为世界古都杰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
 
  南京城墙作为南京体量最大的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南京保护古都整体风貌、塑造世界历史名城有着非凡的意义。南京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墙营建技术的巅峰,体现了中国历代筑城思想与技术的传承、升华与总结,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与城墙建造史的缩影;南京城墙串联起了明代都城大遗址,是复原明代南京都城格局、重现明代南京城市风貌、勾勒明代南京历史画卷的根基;650多岁的南京城墙,更是奠定了南京的城市空间格局,在美丽古都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南京打造美丽古都的核心框架。
 
  建造南京城墙耗费铭文城砖约3.8亿块,统一采用“物勒工名”制度,将城砖产地、负责烧制的官员、基层组织负责人、工匠等名字悉数刻印于城砖上。这些城砖来自长江中下游大大小小的砖窑场,蕴藏着明初长江地区的行政区划、地方官制、农村基层组织、书法文化、乡土民俗等历史文化信息。因不同地区土质和烧窑手法的细微差距而产生的不同颜色的城砖;模印、刻划、书写等各种不同的铭文制作方式;篆、隶、楷、行、草皆有的多重书写字体;纪年砖、吉祥砖、符号砖等带有趣味内容的城墙砖;砖文中反映汉字演化历程的大量的简体字和异体字等都是明初长江文化的映射,为南京美丽古都的建设增添文化“厚度”。
 
  南京城墙的护城河水系周长31159米,保存完好,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古时,宽深的护城河与坚固的城墙共同组成了一道牢固的防御体系,保卫着南京城;同时通过城墙的水关、涵闸等与城内水系沟通,对城市的防洪排涝、物资运输、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环境美化等功能发挥作用。现今,护城河体系已成为南京“山水城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城市环境与休闲空间。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隔线----------------------------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