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代皇家寺庙,大报恩寺也拥有完备的排水系统。参加过大报恩寺遗址考古的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龚巨平副研究员介绍,大报恩寺坐东朝西,自山门到最后一进的法堂,地势逐渐加高,高处的水会流到地势低的香水河桥一带。大报恩寺中轴线各殿和两侧画廊均有散水和排水沟,内外通畅的排水设计保障了大报恩寺在雨季免受水涝之苦。
每当下大雨,600多岁的南京城墙都会“吐水”,顶部石水槽将水流倾泻而下,底部城砖之间迸出几道水柱,人们称之为“龙吐水”景观。专家介绍,城墙顶面女墙一侧铺设石质水平流水槽,能收集雨水,每隔60米左右再设置石质滴水槽,伸出墙头50-70厘米,使雨水泄出城外。在城砖缝隙不太大的前提下,“龙吐水”现象有助于排出内部积水,对于文物本体也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大堤弯弯,减缓波浪冲击力
水做的江苏河湖遍布,水网纵横。早在四五千年前,生活在今江苏境内良渚文化遗址上的先民就开始兴修水利。坐落于洪泽湖东岸的洪泽湖大堤是江苏现存最大的水利工程遗址之一,在这里,你能发现很多古人防洪减灾的工程智慧。
全长约62.75公里的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形成于明清,加固于当代。在洪泽湖大堤上行车,司机要不停打方向盘,因为这里几乎没有200米以上的直道。
大堤为何如此蜿蜒曲折?洪泽湖水利专家介绍,明清时期洪泽湖水患频仍,决口了100多次,在湖岸线上冲出很多深塘。重修时,人们并没有恢复决口之前的大堤走向,而是根据冲塘的形状,在外围修建堤坝,造成了洪泽湖大堤弯道如此之多的景象。从另一方面来说,每当洪水泛滥,波涛汹涌之时,波浪冲击弯曲的堤坝,可以大大减缓冲击力,客观上有利于巩固堤防,减小洪水侵袭的压力。
减水坝是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杰出创造,是防止河湖因水位过高发生决溢灾害而在河堤上预先设置的溢流坝。水利文献记载,减水坝石脊一般比大堤低二三尺,上有封土,如水涨高过坝脊一二尺,相机减土,使河槽中水从坝顶溢流,泄入坝下河道或滞洪区,既可保护堤防不致在其他地方溃决,又能保持原河道的一定水位。
为了伏汛泄洪,自明嘉靖元年(1522)开始,洪泽湖上就开始建减水坝,至清道光六年(1826),有记载的各种减水坝就有26座之多。清代,洪泽湖大堤最著名的五座减水坝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命名,又称“上五坝”,目前,仅有“信坝”一座相对保存完好。
高超的水工智慧,必须通过出色的工程质量才能得以实现。在洪泽湖大堤的周桥大塘遗址公园,记者看到,737米长的石工墙极其坚固,严丝合缝,针扎不进,地面上的条石竟多达十一层,固若金汤。条石间镶嵌的铁锔上刻有“钦工”“林工”等铭文。专家介绍,“林工”代表这段大堤的督建者是民族英雄林则徐。道光四年(1824),江苏洪泽湖大堤周桥段突然决堤,在家守孝的林则徐临危受命,他亲自指挥加固大堤,认真督办。工程完工后,林则徐在铁锔上留下“林”字,就是为了体现他对周桥大塘堤坝工程质量的高度责任心。
(责任编辑:管理员) |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
为了高质量推进南京城墙夜间文旅消费,南京城墙景区近年来持...
2022年9月5日,在中华慈善日和江苏慈善周到来之际,第六届江苏...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712 书本中的古迹城墙的诉说 观看链接...
城心向党,微笑礼赞。6月30日晚,百张笑脸在650余年的中华门城...
第三季的首集,以南京白局艺术为序章,引出了经历了六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