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南京明城墙是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而现在,它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的“民城墙”。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作为世界现存最长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阅尽600多年风雨沧桑的明城墙,见证了南京发展变迁的足迹和历史记忆。
近年来,南京通过对明城墙创新性的保护研究、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让南京城墙与传统文化和国际新潮跨界融合,成为南京城市独特的地标建筑和亮丽的文化名片。这座巨大的文化遗产,早已融入城市生活,在这里,人们共享传统文化,触摸时代气息。
保护研究——
制定科学规范保护体系
600多年前的一块城砖上,居然有一处猫爪印。历经风雨沧桑,这块城砖上的铭文内容已经模糊不清,但这记小小的猫爪印却依然清晰可辨,萌得让人心动。专家分析,这应该是当年在烧制城砖的过程中,恰好有一只猫经过,在晾晒未干的砖坯上“踩”了一脚,留下了这个穿越时空的猫爪印。
蕴藏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城砖铭文,是研究南京城墙重要的基础文献资料,也是解密城墙历史的“原生数据库”。2018年9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启动“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对城墙本体上铭文清晰的城砖进行测量定位、拍照摄像和铭文释读,形成可供查询利用的城砖铭文数字化资料库。目前,工程前两期项目已经结束,完成了约8公里城墙、近5万块铭文砖的砖文信息采集,剩余十余公里城墙砖文的采集工作将于今年全部完成。刻有“金陵”二字的铭文砖、盖有“合同”二字合文的印章砖、与刘德华撞名的“明星砖”、留有600多年前“猫爪印”的“萌宠砖”……这些新发现、新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南京城墙所蕴含的历史、科技、艺术信息,为南京城砖的烧造制度等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资料。
“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项目,是南京城墙全面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护体系的小小缩影。
2014年初,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基本结束了南京城墙多头管理的局面。2015年,《南京城墙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以立法形式,强调南京城墙的“四重城垣”内涵,并将护城河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体制机制的理顺,促进了南京城墙的整体性保护和开放。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2014年南京明城墙及周边地区保护整治和开放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做好南京城墙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南京城墙迎来发展新机遇。
南京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之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要求对文物本体保护状况、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自然、人为变化、周边地区开发对文物本体的影响、游客承载量等进行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总投资3000万元的“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预计于今年底主体完成并交付使用。从一块仿古城墙砖的烧造规范,到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从南京明故宫大遗址文物数据信息采集与展示,到全覆盖的“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如今的南京城墙已经全面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保护体系,为阅尽风雨沧桑的古老城墙夯实安全基础、筑牢安全防线,继续守望城市的发展。
在南京,城墙保护是一件全民参与的事儿。大家都有同样的心愿——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明城墙
“城砖是城墙的筋骨。把城砖捐献出来,不仅完成了老伴的遗愿,也尽到了一个南京市民的责任。”九旬老人谢竹如,把老伴生前悉心保存的城墙砖全部捐出。这个故事登上了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的一部短片,让南京城墙的保护利用成果走进了全球观众的视野。
(责任编辑:管理员) |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
为了高质量推进南京城墙夜间文旅消费,南京城墙景区近年来持...
2022年9月5日,在中华慈善日和江苏慈善周到来之际,第六届江苏...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712 书本中的古迹城墙的诉说 观看链接...
城心向党,微笑礼赞。6月30日晚,百张笑脸在650余年的中华门城...
第三季的首集,以南京白局艺术为序章,引出了经历了六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