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乐九年所造的铜火铳(左)。 600多岁的南京城墙,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的集大成之作。当年,这道守卫京师的城防工事曾使用过哪些武器装备,过去鲜有相关实物佐证。为了丰富城墙博物馆的藏品体系,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近期征集了20余件元明清三朝各式火铳,系统梳理明代城防武器装备的历史沿革。其中,一件造于明代永乐九年、重28斤的火铳,是迄今国内发现最大的明代铜火铳。
火铳系明军“标配”,射程达五六百米
火铳创制发明于元代,是在南宋突火枪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金属管形射击火器。作为元明两朝军队的重要装备,这一时期的火铳多为铜铸,既能装填火药,还可以装备发射球形铁弹丸或石球,开创了在金属管形火器中装填弹丸的先例。
元明两朝的火铳,从外形构造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铳膛、药室和尾銎。发射时,弹药由铳口填入铳膛,通过尾銎处的引线点燃药室中的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无论是使用寿命、安全性还是射程,铜铸火铳都远远超过南宋时期竹筒材质的突火枪,射击距离可达五六百米。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告诉记者,火铳在元末农民起义军中多有采用,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使用最多,为其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决战中,就使用了火炮、火铳等火器,这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火铳(即最早的舰炮)进行的水战。
据史料记载,明王朝建立后,火铳成为明军的制式武器。洪武十三年,朝廷规定各地卫所驻军中,按编制总数的10%装备火铳,相当于每10名士兵中就有一人配备火铳。朱元璋还根据实战需要,将元代火铳发展成大中小三种类型,包括装备单兵使用的小型手铳,装备于战船和关隘的中型碗口铳,以及专用于城防要塞的大型铳炮。
(责任编辑:管理员) |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
为了高质量推进南京城墙夜间文旅消费,南京城墙景区近年来持...
2022年9月5日,在中华慈善日和江苏慈善周到来之际,第六届江苏...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712 书本中的古迹城墙的诉说 观看链接...
城心向党,微笑礼赞。6月30日晚,百张笑脸在650余年的中华门城...
第三季的首集,以南京白局艺术为序章,引出了经历了六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