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宣传文化 > 公共活动 >

从“展厅”到“文化客厅”,南京城墙博物馆彰显力量(3)

时间:2022-07-29 14:08来源:南京城墙网 作者:管理员
在城墙研究“4+1”模式的指导下,南京城墙博物馆即在基本陈列中大量运用了新成果:
展陈中的“南京城墙历史演变研究与复原展示”项目的多媒体成果,生动清晰地为观众展示了南京山水形势及城池演变的历程;
“南京明城墙砖窑遗址研究”和“南京城墙砖窑实验考古及复原研究”课题,对南京长江中下游五省各地的窑址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不仅发现了百余座南京城墙砖窑遗址以及砖坯晾晒场、道路、港口、铭文砖、古钱币、族谱等重要遗迹和遗物,还对制砖流程和原理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展陈提供了丰富的文物和多媒体展品。
为深入解读南京城墙及其文化遗产价值,为观众带去科学严谨的科普内容,南京城墙围绕明故宫、外郭城、护城河、黏合剂、军事防御功能等基础内容研究开展了多项科研课题。
比如是什么将上亿块城砖紧紧黏在一起,使南京明城墙经历风霜雨雪、战火摧残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这是让很多人穷尽了脑汁至今都想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中国古代建筑中,已经普遍使用石灰、糯米汁、杨桃藤浆作为黏合材料。但是,南京城墙长达70里,用了将近4亿块城砖,在当时战乱初平、国力艰难的情况下,连驻军和筑城工人的口粮都难以供应齐全,朱元璋又是如何找来这么多糯米汁用以筑城?这显然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在元末的时候,朱元璋还下达过一个命令,就是“禁糯令”,禁止在他统治区域内种糯米,在这种情况下用大量的糯米汁来修筑城墙又有多大可能性?如果没有这种可能性,那么,明城墙的黏合剂到底由什么构成,又是什么样的配比?南京城墙一直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寻。
此外,“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系列项目历时三年完成,该项目收集了百位社会各界人士的城墙故事,不仅有谢辰生、蒋赞初等著名专家学者,也有城墙保护工作者、志愿者及城墙边生活的普通人。展览末尾以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搭建起的“百人记忆墙”,向观众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城墙历史,也在唤醒了每一位观众心中属于自己的城墙记忆。

 
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南京城墙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而城墙博物馆也已成为南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良性资源与有生力量,不断通过给观众细致入微的体验,提升人们对美的认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隔线----------------------------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