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媒体关注 >

新华日报:六百年城砖上的朴实姓名

时间:2020-04-30 10:31来源:南京城墙网 作者:管理员
南京明城墙栉风沐雨600多年,至今依然雄伟坚固,与城砖铭文背后严苛的问责制有密切关系。为修筑南京城墙,朱元璋命令长江中下游28府152县,以及军队卫、所等近200个单位的军民承担和组织人力,制坯烧造城砖,将烧造好的城砖统一运往南京。当年烧制城砖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每块城砖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为10至20公斤,以确保城墙的坚固和美观。
 
《中国古城墙》主编杨国庆向笔者透露,南京城墙共用城砖约3.5亿块,城砖材质的土性呈多样性,黏土砖呈青黑色,沙土砖呈灰黑色,质地坚硬细密,透水性较强。高岭土砖也称瓷土砖,大都来自江西,这种城砖为米黄色或奶白色,表面光滑,质地紧密细腻,极为牢固,是城砖中的精品。在建造南京城墙过程中,也出现过偷工减料、贪赃枉法、瞒上欺下、营私舞弊现象,其中有位高权重的官员,也有地方上府、州、县各级官吏。为了遏制腐败之风,朱元璋曾将自己亲自审理的案件加以汇总,合成训诫天下臣民必须严格遵守的《明大诰》,南京城墙营造过程中的许多真实案例被编入其中。
 
朝廷除规定城砖的大小尺寸外,还要求各地在城砖上烧制出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和制砖人夫、窑匠等名称信息,以便验收时如果发现不合格的城砖能追究制砖人的责任。从目前采集到城墙砖铭文来看,责任人一般由上而下,每级都有相应责任人名字,即州府级提调官、司吏,县级提调官、司吏以及总甲、甲首、小甲、窑匠和造砖人夫等。有的官府责任人中还会出现诸如“照磨”“同知”“知事”“通判”“县丞”“主簿”“典吏”等,他们是府县官署中级别不等的普通官吏。明代推行里甲制,铭文中出现的总甲、甲首、小甲即为基层组织的负责人。窑匠是烧砖窑的工匠,造砖人夫则是制作砖坯的人,他们是最底层也是直接造砖的人。
 
铭文中镌刻的各级官员的名字,大都显出文化范儿,如“袁州府宜春县提调官主簿高亨、司吏陈廷玉”“江西瑞州府提调官通判程益、司吏艾成”“赣昌县提调官主簿崔仲郁、司吏胡工实”等,然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那些里甲、窑工和造砖人夫的名字,他们是底层的普通百姓。600多年前,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不停地将刻有自己名字的砖坯送进炉火熊熊的砖窑,如刘黑一、刘子方、孙贵八、章福一、陈阿保、叶受七、夏信二、庄礼二、焦受四、徐通一、汤丙,砖户张清叟,窑匠张清九、黄三、坯匠张付四等。与那些官员相比,他们的名字更加朴实无华,带有乡土气息。念着这些普通的名字,让人感到一种亲切感,好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出现在眼前。这些普通的窑工万万不会想到,他们虽出身卑微,但他们的名字却伴随着南京古城墙流芳百世。
 
南京城墙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名片,它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得山川之利,控江湖之势,形成由内向外、“南斗北斗”的环套格局,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每当笔者登上南京城墙,俯瞰四下风光,城里人烟辐辏,街巷纵横,城外湖光山色,田园阡陌一览无余,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惬意。手抚厚重的青砖,极目远眺,凭栏怀古,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动。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隔线----------------------------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