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文物保护亲近月”日前启动,今年的活动着重通过线上线下互动,鼓励市民游客走出家门、外出旅游,参与到城墙的文物保护活动中。
文物是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待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为了利用好文物、使文物“活起来”,亲近文物也很有必要。但是,线下亲近文物会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一定负担,如何在保护与亲近之间寻找平衡?其实,我们可以借鉴“粉圈”经验。
文物就像明星,拥有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魅力。很多粉丝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明星真人,仍在网上追星“氪金”。当观众点播《国家宝藏》,当读者阅读《故宫的古物之美》,当网友打开“文物加”APP,尽管双脚并未迈进博物馆,却实现了心灵对文物的亲近;当消费者购买文物周边等文创产品,也是对文保事业和文创产业的支持。
可见,文物“粉圈”越大,文物保护的底气就越足,文物活起来、活下去的生命力就越强。有形的文物如此,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然。那么,如何才能做大文物“粉圈”呢?当然要靠千方百计做推广。
对“文物明星”的推广、保护和亲近是线上线下并行的。线下怎么做,各地都轻车熟路,当前主要看谁能在线上“先行一步”。一来,受空间限制和疫情影响,人们在线上亲近文物比线下更方便;二来,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线上开拓文保和文创空间的潜力越发凸显,可能性越来越多,因此,线上是机会。
在线上花式推广“文物明星”,应避免照搬线下思维,避免简单化、平面化的传统手段,需要在拥抱创新和创意的前提下,针对新技术和人才缺口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也要用心做好线上服务,以及线上线下的对接。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多家博物馆利用“云端”发布馆藏、介绍展览、直播探馆,譬如南京博物院推出“云看”《瑞祥鼠》生肖展,吸引了不少“云游客”。但总体上,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地文博场馆的“云服务”,大多跟公众期待还有距离。博物馆“上云”,不是简单将线下博物馆搬到线上,对展陈的清晰度、互动性、讲解文案的深度都有要求。同样,各地包括在网上能买到的文物周边,还是以书签、明信片等产品居多,缺乏创意、大同小异,也落后于消费者期待。当然,也有一些文博场馆和文创企业做出了比较成功的案例,值得学习。
再回到南京。朱自清曾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南京不仅有很多古迹文物,还有云锦、剪纸、古琴等非遗艺术,都有成为“明星”的潜质和吸引粉丝的独特魅力,其中,明城墙是南京规模体量最大的文物,也是最具知名度的国际文化名片。但即便明城墙,也需要更大的“粉圈”,才能把影响力传递得更深更远,跨越历史和地理的距离,促成认知和审美的沟通,为城市的国际形象再添光彩。
(责任编辑:管理员) |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
为了高质量推进南京城墙夜间文旅消费,南京城墙景区近年来持...
2022年9月5日,在中华慈善日和江苏慈善周到来之际,第六届江苏...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712 书本中的古迹城墙的诉说 观看链接...
城心向党,微笑礼赞。6月30日晚,百张笑脸在650余年的中华门城...
第三季的首集,以南京白局艺术为序章,引出了经历了六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