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媒体关注 >

南京日报:"700年前的南京砖窑技术影响至今 是什么让南京考古“厚积薄发”"

时间:2020-04-10 10:14来源:南京城墙网 作者:管理员
年初,在2019年度近百个考古项目中,南京脱颖而出,凭借“南京栖霞区明代窑业遗存2019年度发掘”、“南京市碑亭巷六朝宫城遗址发掘与保护”、“南京市西营村南唐窑业遗存与六朝建筑基址发掘”、“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北延遗址发掘”获得江苏省考古学会2019年度四项考古大奖。
 
这些遗址遗迹中,究竟蕴藏着南京怎样的历史?这一年的考古发掘中,又取得了哪些新发现?南京考古如何取得如此的丰硕成绩成为省内之最?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联系上了几位考古项目负责人。 
 
关键词:发现
 
“考古前置”下的
 
遗址发掘与保护
 
“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都”。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丰厚的南京,可谓到处都是历史遗迹。 
 
坚守文物安全底线,南京全面实施了《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2019年更全面落实“土地出让考古前置”,有效降低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风险。 
 
而南京诸多考古发掘,都围绕着基建而来。以“南京市碑亭巷六朝宫城遗址发掘与保护”项目为例,地处市中心的该遗址区域与很多南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大海告诉记者,玄武区碑亭巷53—91号当时地处南京外国语学校太平北路校区配套设施工程,“该地块位于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六朝宫城范围内,所以在工程之前根据‘保护条例’,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该地块进行考古发掘。” 
 
南京栖霞区明代窑业遗存的官窑山发掘与保护等其他项目,也均是如此。 
 
关键词:成果
 
这项14世纪东亚砖窑最高技术
 
影响至今 
 
一年四项大奖,加上江苏南京官窑山明代官窑遗址发掘十年磨一剑、入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有很多人将2019年视为南京的“考古丰收年”。对此,“官窑山”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主任马涛对记者笑言:“也不能这么说,其实南京每年都是硕果累累,只不过2019年厚积薄发。”
 
马涛告诉记者,官窑山遗址由90多座窑和大量相关窑业遗迹构成,发掘揭露了其中16座窑以及窑业相关的建筑基址、砖坯晾晒场、排水系统、交通水系等,出土大量带有“应天府”“上元县”等铭文的城砖,“该窑址是目前发现的窑场规模最大、窑体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保存最好的主要烧制南京都城城砖的明代官窑遗址。”对于该遗址的发掘,对于了解明代南京城是如何建造、如此高规格和巨量的城砖是在哪里烧造、如何运输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不过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团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这90多座窑体统一规划、分布集中、规模宏大,单个窑体结构完整、设计合理,体现了高超的科学烧窑技术,甚至代表了14世纪东亚砖窑技术的最高水平。” 
 
南京的这项烧窑技术如何高超?“首先,南京城砖几百年不坏,这样的技术就很了不起。而从窑体利用自然山势建造,到窑体规模、窑门尺寸、火塘形状、窑床高度、窑室深度、吸烟孔和烟道形状、排水沟槽等结构的设计,既保证了窑体极好的聚热效果,烧成质量极高的城砖,又节省了人工、提高了烧窑操作的便利性,体现了科学合理的窑业设计思想。”一同参与项目的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杨平平如此告诉记者。 
 
“我们在文献资料中也发现,这项技术也传到了日本与韩国,并且有趣的是这项技术在一些边远的地区现在还能看见,很多窑厂还是延续了这样的格局。”马涛介绍。 
 
同样参与了“西营村南唐窑业遗存”项目的杨平平告诉记者,同样是官窑,两者存在年代上的差别之外,西营村官窑则更加完整。“南唐窑业遗存的窑场始烧于南唐,沿用至宋代,是南京地区迄今为止考古确认的唯一一处性质明确的烧制砖、瓦的南唐—宋代的官办窑场。其中发掘出了很多建筑构件与南唐二陵的几乎一样。”杨平平分析,“最重要的是我们更在其中发现了没有烧过的砖坯,窑业的储水井等配套也非常完整,这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隔线----------------------------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