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南京,石头筑起了城垣,也写就了历史。
阅尽650多年沧桑巨变的明城墙,是南京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名片。这里的一砖一石、一门一洞,藏贮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遗痕。
从12座城门挂上的大红春联,到10处城墙书吧散发的满城书香,再到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城墙乐跑……40年来,一次次保护修缮、环境整治与创新利用,让承载城市文化基因的古城墙迸发出新的时代活力,以多元、开放、亲民的崭新面貌向世界展示山水城林、古今辉映的大美金陵,成为百姓看得见、到得了、摸得着的“民城墙”
在南京人的成长记忆中,古老的明城墙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背景板。
65岁的退休教师陈安国是在中华门脚下长大的,爬城墙、钻城门,是他童年时的一大乐趣。回忆起40年前的光景,老人依稀记得,那时的城墙虽然近在眼前,但因年久失修,很多地段成了“危墙”,无法登城游览。“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只剩下了沧桑。”
上世纪50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让南京城墙几度面临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劫后余生”的古城墙已经残破不堪,墙体结构普遍存在安全隐患,登城游览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1980年1月1日,经过近一年的整修,中华门正式对游客开放,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处开放游览的城墙地段,南京城墙全面修缮整治的大幕由此拉开。
40年来,我市依照“修旧如故”的原则,对现存城墙逐段实施抢险维修,同时配合城市建设展开大规模维修,让650多岁的古城墙重新有了傲视风刀雪剑的强健“筋骨”。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门北侧的前湖段城墙因湖水冲刷和暴雨冲击出现内部坍塌,留下了一个六七十米长的豁口,成为南京城墙东线一处扎眼的断点。
2014年8月,这段城墙豁口处搭起了一座轻钢结构的人行天桥,“断口”20多年的南京城墙东线由此实现了贯通。这项保护展示工程历经多次研究论证,天桥两端最终采用柔性材料与缺口两侧城墙相连,轻钢结构本身与墙体没有接触。顶部桥面供游人通行,另有楼梯通往下层的观景平台,让市民和游客欣赏藏在“城墙肚子”里的明代早期矮城墙。
前湖城墙缺口保护展示工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将其称作“国内文物保护工程的一个创新举措”。如今,这座“城墙天桥”已经成为纵览南京山水城林美景的绝佳观景平台。
大到全覆盖的城墙遗产监测平台建设、无死角的城墙安防监控系统,小到一块仿古城砖的烧造规范、精确到厘米的杂树杂草清理标准,从《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到《南京城墙保护规划》的正式公布,如今的南京城墙已经全面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保护体系,让阅尽65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老城墙继续守望城市的发展变迁。 融入城市生活,“民城墙”迸发时代活力
位于武定门登城步道口的文艺范书吧“垣里书香”,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人读书品茗。书吧的外立面和地板均以青灰色的砖体装饰,古色古香的原木书架纵横其间,围合出一个个由沙发和书桌组成的阅读空间。人们或三两结伴或独坐一角,在沙发上惬意地畅游书海,如果肚子饿了,还可以喝咖啡、吃简餐……
(责任编辑:管理员) |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
为了高质量推进南京城墙夜间文旅消费,南京城墙景区近年来持...
2022年9月5日,在中华慈善日和江苏慈善周到来之际,第六届江苏...
《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10712 书本中的古迹城墙的诉说 观看链接...
城心向党,微笑礼赞。6月30日晚,百张笑脸在650余年的中华门城...
第三季的首集,以南京白局艺术为序章,引出了经历了六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