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 媒体关注 >

南京晨报:城门挂春联,5000人发来春联6000副

时间:2018-01-02 14:24来源:南京城墙网 作者:管理中心
       随着2018“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南京十二大城门春联应征进入尾声,我们已收到了来自海内外楹联爱好者超5000人发来的6000多副春联,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有公务员,还有产业工人、农民,有退休老人,有艺术工作者,有学生,有工程师等等。
 
      众多投稿信件中,张府园地铁口附近的修鞋匠老杨发来的楹联让人感动。
 
      修鞋匠老杨师傅
 
      投联目的:一为呼吁传统文化回归,二为告诉大家,你也可以写春联!
 
      从张府园地铁1号口出来,进入窄窄的张府园小巷子,就到了老杨的修鞋摊。
 
      老杨名叫杨锦松,2000年时从苏北来到南京,十七八年来一直在张府园这里摆摊修鞋。
 
      老杨投给南京晨报城门春联后面,附上了一句话:国家发展壮大,民富国强,必须搞创新,搞创新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他的春联除了通俗易懂外,特别之处还在于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国家正大力提倡的创新和环保纳入了形式古老的楹联之中,有种紧扣当下的时代感和新鲜感。
 
      老杨告诉记者,他平时喜欢琢磨对联、楹联,2017年“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征集楹联时,他就投过稿,2018年征联活动开始后,他又创作了一副。
 
      老杨是南京晨报的忠实读者,2000年他从苏北老家来到南京后,就开始订阅晨报,17年来从未间断。从报纸上,他了解了国家和这座城市的大事和身边小事,还跟着晨报的经济版学会了炒股,并曾进入股市“搏杀”过一阵。
 
     不过老杨最爱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诗词、对联,平时只要在哪儿看到门上的对联,他都要琢磨上一阵子,体会其中的妙处。
 
     在给晨报的投稿中,他写道:“如果春联过于追求深奥,平民百姓就会望而生畏,无从品读,感到没有乐趣。失去趣味性就是失去春联传统文化的内涵。给我们平民百姓的作品留一席之地,让春联更丰富,让春节更热闹,这样我们中华民俗传统的春节,才能与时代一起向前发展。”
 
     这些都是老杨的心里话:“现在的孩子们只知道背课文上的古诗,对他们来说,古诗都是‘死’的,但其实真不是。我这么多年看诗词发现了一点,对联、诗词都是很有生活味道的传统文化,像《锄禾》这样的诗,来源就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写的是当时的大白话,人人都看得懂,那么为什么我们老百姓不能创作呢?其实我们也能写。”老杨说,现在年轻人都是“低头族”,很少有人对传统楹联文化感兴趣了,但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只有让它们接入当下时代,充满趣味,一看就懂,才能找到重新生发的活力。
 
     “我写春联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楹联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我修鞋匠都能写,你们更可以!”老杨这样说。
 
      他是南京晨报的老朋友,曾经为《绝对征联》投稿十几副
 
      聊天的时候,老杨拿出来了一叠晨报的剪报复印件给记者看,其中一张是2005年副刊版《绝对征联》栏目中他的20多篇投稿。
 
      当时的《绝对征联》栏目投稿有一定难度:有一读者先出对仗工整、有意境的上联,再征集读者对出相应的下联,对楹联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比如有一周杨锦松出的上联“长江江长,长到上海海上”,有市民对的下联就是“广州州广,广及海南南海。”还有一副杨锦松对出的下联“峨嵋峡谷,双山夹道来人”,对应的是一位市民出的上联“漓江岸边,两水一山走船。”难度不小,也挺有意思。
 
      杨锦松的对联第一次刊登在晨报副刊版的时候,他特别兴奋:“我记得是2005年,当时我还打电话给老家的妹妹,告诉他们我的对联上报纸了,大家都为我高兴。”提起往事,老杨笑眯眯的。
 
      每天读晨报,他渐渐和南京晨报产生了感情,感觉这张报纸就像朋友一样,有心里话也愿意在晨报上讲一讲。有一年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在晨报上开办了《城管大家谈》栏目,老杨就以修鞋匠的身份写了一段心声寄给晨报,刊登在《城管大家谈》栏目中。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官方微博
推荐内容